“老英雄,我们来看您了!”清明前夕,第74集团军某旅“大渡河连”选派优秀官兵代表组成的“寻根小分队”追寻着先辈足迹,跨越千里来到江西于都,在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之一的萧汗尧烈士墓碑前深情默哀、敬献鲜花。

在萧汗尧烈士墓碑前敬献鲜花
1935年5月25日,该连十七名勇士以一叶孤舟强渡天险大渡河,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通道,战后连队被誉为 “大渡河连”。据“寻根小分队”队长、“大渡河连”指导员吴俊杰介绍,对于9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强渡大渡河战斗经过,连队官兵人尽皆知,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详。然而,除了名字,这十七名勇士究竟是谁?他们从哪里入伍?他们背后有哪些故事?大家却知之甚少。
“革命先辈的荣光岁月需要我们不断擦亮,他们的牺牲奉献不容遗忘。”吴俊杰告诉笔者,他到连队任职的第一天,就下定决心要完成这项工作、补上连史中的这块“空白”。
然而,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可以查证的资料很少,考证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寻根小分队”成员、中士副班长丁柏成介绍,这项工作开展2年多来,他们与多个烈士陵园和军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一起,足迹遍布江西、四川、重庆等多地,然而收获却不多。
去年底,江西有关媒体推出的一篇专栏报道吸引了“寻根小分队”的注意,文中提到的“强渡大渡河勇士之一的萧汗尧是江西于都人”。看到这一消息,大家喜出望外,在上级的支持下,立即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经军地共同努力和反复核实,最终证实萧汗尧正是当年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之一。随后,连队与萧汗尧的侄子萧香银取得了联系。
寻访英雄,寻根故里。前不久,这支“寻根小分队”踏上了“寻根”之路,他们的第一站是英雄的故乡——于都县银坑镇汾坑村。
“参加强渡大渡河的勇士萧汗尧是我大伯!”萧香银带着官兵来到位于汾坑村梅江边上的萧家老屋。在向官兵们介绍萧汗尧时,萧香银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岁月流转,老屋依旧还在。“当年,大伯和二伯一起从这里走出去参加革命,直到1953年二伯萧怀清从部队回到家乡,大伯萧汗尧参加强渡大渡河的故事才被传开,1983年,父亲依照当地农村习俗为大伯做了墓碑,安放在老家的石灰塘山上。”
“听二伯说,当时部队对首批渡河的战士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水性要好;第二,胆量要大;第三,要不怕死!大伯这些要求都满足。”萧香银介绍。
随后,萧香银又为官兵讲述了大伯、二伯一起参加革命的故事:“强渡大渡河战斗胜利后,大伯带着二伯继续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陕北……后来,大伯随部队进入太行山抗日,二伯奔赴华北。兄弟俩从此分开,之后就失去了联系……二伯回到了家乡,而大伯却没有回来,二伯说大伯是在太行山抗日时牺牲的。”
随着萧香银的讲述,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战斗经过被还原,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被再现。“大渡河连”下士刘伟强感慨道:“作为连队荣誉室讲解员,对连队光荣历史、战斗故事如数家珍,但亲耳聆听英雄后人讲述英雄前辈英勇战斗的故事,心中满是激动和感慨,更加坚定自己讲好连史的决心。”

与萧汗尧烈士后人合影
“请老英雄放心,我们一定传承好您的遗志,当好英雄传人,立足战位精武强能,把‘大渡河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告别时,官兵们来到英雄萧汗尧的墓碑前深情肃立。未来,他们将继续收集线索和资料,深入挖掘并讲好十七勇士的故事。
“一个名字就是一段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先辈的故事是鲜活的育人素材,开展‘寻根’活动,旨在引导官兵从中汲取奋斗力量,坚定奋斗方向。”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在组织“寻根”活动的同时,同步把收集整理的资料梳理成册、制成视频,作为开展教育的鲜活素材搬上课堂,激励官兵赓续传统,坚定强军信念。
南方+记者 汪棹桴
通讯员 胡含 杨佳林 吴俊杰
【作者】 汪棹桴
国防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