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正以“绿电”为笔,在能源版图上绘就新画卷。王晨旭摄
前不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西省2025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方案》提出,将重点打造以“绿电交易+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为特色的绿电产业园区,重点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企业落户。据了解,绿电园区项目(涵盖两个子项目)总投资高达38.3亿元,本年度计划投资6.6亿元,项目分别落地大同市与运城市。
曾经以“黑金”煤炭闻名全国的山西,如今正书写着绿色能源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我省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全省新能源外送电量达164.4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绿电交易76.6亿千瓦时,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些清洁能源通过特高压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京、天津、江苏等23个省市。
此次建设的两大园区各具特色,将分别承担起我省绿电产业不同维度的发展重任。
在大同市,零碳(绿电)产业园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作为晋北新能源基地核心承载区,这里不仅是风电、光伏的“发电场”,更是储能技术的“试验田”。阳光电源、海博思创等企业纷纷落户,让大同成为全省储能装机规模第一的“绿电高地”。2024年,该市建成并网独立储能项目4个32万千瓦,装机规模全省第一;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1755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未来,这里的绿电将直接供给数据中心、新材料工厂,形成“发电—储能—消纳”的闭环。
今年,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零碳(绿电)产业园一期项目将精准锚定构建零碳能源体系这一核心目标,全方位整合风电、光伏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倾尽全力推动绿电与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大数据、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深度融合,旨在打造全国范围内极具标杆意义的零碳产业示范园区,为绿色发展模式探索提供可复制样本。
作为晋南地区能源革命的核心引擎,运城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持续领跑,2024年占比达67%(全省第一),2025年预计光伏发电装机突破470万千瓦,风电装机达430万千瓦,地热能、氢能等新兴领域加速布局。全球首台20兆瓦级蒸发冷却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在中车永济下线,标志着该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
目前,运城市绿电园区建设已形成“1+2”的推进格局,即1个批复项目(绛县经济开发区绿电园区)和2个申报项目(运城经济开发区、万荣县绿电园区),这一布局深度融入该市“一城两区三门户”战略框架,通过绿电产业链重构,正重塑区域经济地理版图。
随着绿电园区建设的推进,我省新能源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参与绿电交易的企业从2021年的1家激增至143家;2024年绿电交易直接为新能源企业创造收益约3.7亿元。
“绿电不仅环保,还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益。”一位参与绿电交易的新能源企业负责人表示,“这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根据规划,
我省将通过绿电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大数据、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5年3月,长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为我省首批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近期项目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长治高新区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将依托碳达峰智慧管理暨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构建分布式“绿电专线专变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市场化运营的创新模式。试点分三期进行,全面建成后将全面满足高新区重点企业绿电需求,建立低电价和可认证绿电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实现绿电直供示范。
业内人士指出,
我省在新能源领域的这一系列布局,不仅将推动经济转型,更将为全国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可复制的“山西方案”。随着38.3亿元投资的逐步落地,一个崭新的绿色能源产业高地正在三晋大地崛起。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