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曾引用道“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我们青年干部就如同国之草木,唯有不懈奋斗方可“草木蔓发”,实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春山可望”。
种好“信仰之树”,在栉风沐雨中筑牢思想根基。信仰是基层干部的精神支柱,是在复杂环境中不迷失方向的灯塔。初到基层,面对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诸多任务,各种新政策、新要求如同繁枝茂叶,让人一时难以理清头绪。记得在推进一项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时,部分村民不理解、不配合,认为这是“瞎折腾”,项目推进举步维艰。那一刻,我内心也曾闪过一丝动摇,怀疑自己的工作是否真的有意义。但我深知,为人民服务的信仰不能动摇。于是,我们逐户走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解释环境整治的好处,从改善生活质量到提升村庄形象,从吸引投资到促进产业发展。同时,我还积极争取相关业务部门支持,引入专业团队进行指导,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从党史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信仰。如今,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村民们的生活也更加美好。我明白了,只有种好“信仰之树”,让信仰的根须深深扎进基层的土壤,才能在栉风沐雨中坚守初心,为群众谋福祉。
种好“能力之树”,在千锤百炼中提升服务本领。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干部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从田间地头的农业生产指导到邻里纠纷的调解,从项目申报的材料撰写到政策宣传的群众沟通,每一项工作都对干部的能力提出了考验。就像培育一棵树苗,需要不断施肥、浇水、修剪,方可茁壮成长。在参与产业扶贫项目时,我深刻体会到能力的重要性。起初,面对陌生的农业产业知识和市场规律,我感到力不从心。但我没有退缩,而是主动向农业专家请教,学习种植技术和养殖经验;深入市场调研,了解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价格行情。在实践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努力,我们的产业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基层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如数字化办公、新媒体宣传等,让“能力之树”枝繁叶茂,为基层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种好“担当之树”,在砥砺前行中诠释责任使命。担当是基层干部的本色,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无畏勇气。在基层,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拆迁安置的矛盾、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这些问题就像暴风雨,考验着干部的担当精神。有一次,村里遭遇了暴雨洪涝灾害,部分村民的房屋被淹,道路被冲毁。在危急关头,我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和同志们投入到抢险救援工作中。我们挨家挨户排查安全隐患,转移受灾群众,为他们提供临时住所和生活物资。在救援过程中,我始终冲在前面,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担当。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担当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种好“担当之树”,在困难面前不推诿、不逃避,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基层干部要用心种好“信仰之树”“能力之树”“担当之树”,在基层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坚守初心,奋勇争先,如这三棵树一般深深扎根、枝繁叶茂,必能结出累累硕果。(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人民政府:陈昱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