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马兴建
智能网联汽车在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过程中,也在大量采集行驶轨迹、驾驶习惯、人脸指纹等信息,用户的数据隐私该如何保护?湖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智能网联汽车隐私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学生团队,近期针对该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

团队与企业技术专家进行深度访谈
团队仔细梳理了多起行业内代表性事件,从法律、公共治理和技术等多个层面探寻隐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面向不同年龄、地域和职业的人群开展问卷调查,广泛了解公众对智能网联汽车隐私保护的看法。此外,团队还走访了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企业,获取来自行业一线的专业意见。
团队调研发现,目前智能网联汽车隐私安全在多个层面存在问题。法律层面,现行法规在智能网联汽车事故责任认定方面不够清晰,数据权属和跨境数据流动监管存在空白;公共治理层面,数据边界不明确,企业在利益驱使下存在过度收集数据的现象,用户难以区分个人与公众数据,政府监管也存在部门间职责交叉,监管资源和技术手段不足的问题;技术层面,加密算法计算复杂影响车辆性能,脱敏技术在复杂环境下效果不佳,技术各环节协同性差,难以适应新场景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团队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解决方案。法律上,建议制定专项法律框架,明确数据权属和车企责任,引入“过错推定”原则降低用户维权门槛,加强跨境数据流动监管;公共治理方面,倡导采用分级授权模式,提升数据授权的透明度和灵活性,保障消费者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构建协同监管体系;技术上,强调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聚焦数据加密、脱敏等关键技术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还研发出复杂场景下车牌和人脸敏感信息脱敏与恢复系统,有效平衡隐私保护与执法需求,相关技术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授权。团队将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为智能网联汽车隐私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助力湖北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迭代、品质提升。
(学校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