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这个时候,许多小区群和家长群里都会冒出一个问题:“请问小区或附近哪里有桑叶?”随着气温升高,杭州的小学生迎来了养蚕季,寻找新鲜桑叶成了家长们的一大难题。
有家长在社交平台求助,调侃:“小区唯一的桑树要被薅秃了”“连散步都要盯着路边的树”;有条件的家长则早早种下桑树,如今桑叶管够;还有不少家长选择从网购平台购买桑叶,开启“线上寻桑叶之旅”。
当养蚕成了全国大部分小学生的“必修课”,蚕宝宝和桑叶就成了一门各路人马都想染指的生意。
夫妻店做起了桑叶外卖
家住大关的李女士放学接娃时看到一位大爷在摆摊卖蚕宝宝,几个小朋友好奇地围着,看孩子喜欢,李女士花了2元买了10条,还获赠了一把桑叶。
然而才过了一天,李女士就意识到了不对劲。这些看起来和蚯蚓差不多细的蚕宝宝食量大得惊人,一个晚上就把桑叶啃得干干净净,她只好赶紧去找口粮。

李女士隐约记得在小区附近有桑树,但摘的时候才发现,够得到的地方都被薅光了,剩下的不是叶子太老就是位置太高摘不到,无奈之下她只能摘了一点先应急。
在小区业主群求助时李女士才恍然大悟,原来三年级的伢儿们都在养蚕,家长们也正愁去哪里处找桑叶。有人建议她去社交平台上搜哪里可以摘,也有人告诉她可以网购。最后李女士在外卖平台上找了一家夫妻店买了点桑叶,价格有点高,100克就要12元左右,“桑叶不太好保存,放久了又不新鲜了,还是得想办法。”
经营这家店的老板姓于,今年是他第二年卖桑叶了。最开始是住附近住户说小孩要养蚕完成作业,来打听有没有桑叶的购买渠道。“正好我有个认识的人可以弄到,算是半帮忙的性质卖的。”桑叶每周送一次,每次一塑料袋的量,刚好够住户们分一分。今年又有人来问,于是他就想着挂外卖平台试试,“在外卖平台买桑叶的人并不多,平均一天也就两三单。”

盒马推出“买桑叶送蚕卵”套餐
说起养蚕,前些天杨女士就发了朋友圈,感慨:“要是我娃三年级时盒马就有卖桑叶那该多好!”她在盒马的蔬菜专区看到“蚕宝宝套餐”,一盒19.9元的可食用桑叶,侧面黏着的小圆盒,说明上写:“本品附赠约100粒蚕卵,包装盒秒变养蚕小工具,好吃好玩,双重体验。”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也分享了自己在盒马的这一发现,称简直就是当代小学生的神器。对此,盒马春菜采购负责人天述说,盒马的桑叶属于蔬菜类,他们已经做了6年的春菜,像春笋、马兰头等都是每年的热门单品,每年他们都会发掘一些新奇的单品供客人选购,今年的桑叶就是其中之一。“华南地区都有吃上汤桑叶的习惯,所以我们本意还是想供人食用的。”
“买桑叶送蚕卵”的创意则是一次灵光乍现。“提到桑叶很容易就联想到蚕宝宝,很多80后和90后小时候养过蚕宝宝,但城市里桑叶不好找,既然卖桑叶了,那么送一点蚕卵给大家,增加一点趣味性。”2月初,他们在长沙的盒马门店做了试点,没想到一下就火爆了,半个多月时间市场反馈远超预期,于是决定在全国铺开。

经过反复测试蚕卵和桑叶的包装,并解决供应链问题后,现在包括杭州在内的全国19个省份的80%盒马门店都有售了。据天述介绍,从全国上线的一个月左右时间来看,桑叶的销量已经在整个春菜品类中可以排到前15名,环比增长300%,复购率超过整个春菜大盘。
天述还提到,之所以会送100粒的量是因为在孵化过程中会有损耗。为了更直观地教大家养蚕,他们的工作人员还画了一张“蚕的一生”手绘图,盒子上还贴了二维码,扫码就可以观看教学视频。

“蚕宝宝”年入千万
当蚕宝宝被写进教科书,围绕“蚕宝宝”的产业链悄然兴起。10多年前,叶元挺还是一家外贸公司的销售,每月拿着三四千元的工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门口看到有人售卖蚕宝宝,且购买者众多,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意识到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商机。
彼时国内电商还处于起步阶段,卖蚕宝宝和桑叶的更是少数。既然存在着供给不平衡,叶元挺和朋友决定在网上开启蚕宝宝的生意。先从对物流要求比较低,风险可控的蚕饲料入手,批发零售两手抓,一度占据了近八成的市场份额。
之后叶元挺辞去工作,并于2014年成立杭州耕耘生态农业公司,在淘宝开设了网店“蚕菇凉”,专注于蚕宝宝及相关产品的销售。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叶元挺不断创新。他开始尝试卖蚕卵,并在发货前做好消毒工作,避免病虫害的发生,通过标准化的供应链提高成活率,确保蚕卵到货后三四天内就能孵化。
他还改进了包装,研发了带气孔的盒子,避免运输途中蚕宝宝和桑叶坏死。此外,他还和浙江大学合作,通过后者研发的基因技术培育出了能结出四种颜色的蚕卵,开发出了一款结金色蚕茧的新奇特品种。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他还推出了养蚕套装,包括蚕宝宝、桑叶、结茧网、带气孔的盒子等,“200元左右就能完整体验整个蚕的生长周期。”
其中,桑叶的需求量尤为巨大。目前,在“蚕菇凉”店铺内,不仅有单独的简装桑叶,还根据蚕的大小和需求,提供了不同重量,不同鲜嫩程度的桑叶。
叶元挺透露,每年的三四月份他们平均每天要卖出5000斤桑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他在老家建德、山西大同、广西都开辟了新的种植基地。

这些努力使得“蚕菇凉”的销量迅速攀升至平台第一,淘宝店铺的日订单达到三四千单,“我们一年能卖1亿条蚕,销售额在千万元左右。”
不过,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原本冷门的赛道也涌入了大量商家,竞争日益激烈,一度出现了价格战。叶元挺曾与一个几元就包邮的店铺竞争,结果导致亏损。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单纯的价格竞争并非长久之计,品牌建设和差异化才是关键。于是他开始注重品牌的细化和提升。
比如,他们制作了养蚕指南和手册日记用于记录喂养经历和知识的讲解;开发了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养蚕容器,不仅外观更具吸引力,还兼具易清理、易观察的特点;推出了可以让小朋友自己DIY的蚕茧手摇纺车,让孩子们体验蚕茧抽丝的过程;同时,他们还在不断扩大品类,从蚕宝宝套装延伸到菌菇包、白玉蜗牛、乌龟蛋孵化、凤仙花等。“都是围绕着课程做开发的。”叶元挺说。
来源:橙柿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