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突出应用导向”“在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等方面取得突破”。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比如,坚持以上率下,注重建章立制,弘扬光荣传统,强调久久为功,等等。持之以恒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进一步坚持好、运用好这些宝贵经验,并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发展丰富。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既要注重既有经验的累积,也要注重新鲜经验的拓展。比如,新技术手段运用得当,在稳妥把握的前提下,可以使作风建设产生“倍增效应”,这可作为一条新的经验加以探索与总结。
以新技术手段赋能作风建设,最显著的莫过于人工智能。近年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喷薄而出、广泛应用、快速迭代,使得“AI赋能千行百业”日益成为普遍现象。“AI赋能千行百业”之精髓要义在于“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能,减少工作投入,节约工作成本”,与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贴近性、同向性。作风建设能够借助新技术手段,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用人工智能,提高作风建设的严密性。作风建设工作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这源于作风问题的复杂性、隐蔽性、多样性,很多事情都出在私底下、僻静处、混杂中。对于一些问题,如果确有线索或迹象,以全面从严治党之势,监督查处解决起来通常不至于有太大的难度和阻力。难点在于:大多数时候,线索或迹象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可谓“海底捞针”“恒河数沙”。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这个难题上,显示出难以比拟的优势。
比如,以各种名目列支、转移、隐匿接待费开支,向下级单位及其他单位、企业、个人转嫁接待费用,借公务接待名义列支其他支出,是不正之风的一种常见形式。由于隐蔽性较强、经手人较少,不易被发觉,一些党员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侥幸心理。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推理能力,能够穿透性地察觉到各类“支出—票据—活动—人员”之间的合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从而使这个问题无所遁形。
善用人工智能,提高作风建设的敏捷性。作风建设的目的不是为了查处干部,而是为了管住行为,因而特别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再加上,与“腐”不同,绝大多数“风”踪影飘忽、痕迹轻微,来得快,去得快。这种“轻而快”的特点,对于治理的敏捷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一段时间里,不正之风之所以屡禁不止乃至愈演愈烈,与“发生问题”和“查出问题”之间的反射弧太长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之所以“反射弧”长,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作风问题“轻而快”的特点所决定的。如今,借助新技术手段,就如同给作风建设增加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够达到及时甚至实时发现问题的效果。
比如,就某一个单位来说,其财务支出、公务活动等资讯信息,每天都能够以数字化手段进行存储和管理。引入一个智能体,就如同引入一个不知疲倦、聪明智慧、公平公正的监督员,可以实时分析、预警、提示可能存在的问题。借助于这些信息,党组织可以在作风建设上真正起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作用。这对党员干部既是有益的教育,更是莫大的爱护。
善用人工智能,提高作风建设的精准性。许多作风问题,特别是事关重大、涉及多人、延续多时的问题,有时会存在难以界定和追责之处。就某一个地区或部门来说,什么叫“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如何认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哪些人参与推动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往往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就能得出结论、达成共识的事情。过去有一种情况是产生了烂尾现象、出现了网络舆情,社会各界特别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乃至群情激愤,有关部门才意识到应当启动有关工作程序,认定是否属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并作出相关处理。
以人工智能技术视野观之,这种做法已然落了下风。强化“纠风”对于“反腐”的替代效应,才是上乘境界。事实上,就某一项工程而言,目标是否合理,条件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完备,进度是否按时,舆情是否反馈,成效是否达到,可以用数字化的形式为人工智能所精准察知并适时提醒。谁要是对所提醒的问题不管不顾、强行推进,谁就可能是在助长“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要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精准性的背后,是前置预警、科学治理,是善作善成、善战善赢。
总之,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人工智能技术以其严密性、敏捷性和精准性,在赋能作风建设、提升治理效能上具有特殊的作用。在合乎党章党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则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充分运用这项技术助力全党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黄相怀)
原标题:《善用人工智能,能否让“轻而快”的作风问题无所遁形》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黄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