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4月13日,米易县麻陇彝族乡中心村村民卢德权一家忙着将钢管运到田里,准备搭建大棚。“过去地块分散,不方便建大棚。”卢德权看着眼前整齐划一、道路相通、渠水相连的农田说,“现在地整好了,我们赶一赶工,5月底就能在大棚里种蔬菜了。”
2024年,攀枝花全面完成12个补充耕地项目建设,预计新增耕地4850亩,旱改水750亩,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梯田改造补齐工程性缺水短板,实现“粮仓”上山。
“巴掌田”连成片
昔日的中心村,农田零碎分散,犹如拼图散布山坡间。这些“巴掌田”让农机难以操作,农户种植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不少土地闲置撂荒。
2023年以来,米易县组织建设实施了4个补充耕地项目,中心村就是其中之一。一场田地之变在中心村全方位开展。为解决田块“细”“碎”“杂”的问题,中心村通过“小田并大田”,将分散的陡坡地、撂荒地和边角地整合起来集中连片,并配套建设田间道路与灌溉系统。

土地整治后的中心村一隅。受访者供图
“现在我家的5亩田,由原来8个分散的小田块变成了1个大田块,我也可以建大棚、用农机了。”卢德权说,“小田并大田”大大提高了自己种地的积极性,“以前我就随便种点玉米,每亩地平均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有了大棚,我准备种番茄之类的蔬菜,1亩地收入预计能达到20000元。”
米易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和调查监测股股长雷文琪介绍,截至目前,米易县4个土地整治项目已全面完工,完成土地平整1523亩,建设道路15682米、蓄水池28口、管道40542米。
在盐边县永兴镇作坊村,同样的变化也在发生。这里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坡度陡峭且弯道众多,散布着大片荒芜的山坡地。得益于补充耕地项目,这些荒地被改造成787亩耕地。
“土地整治好了,我们就可以种粮食,不必花钱买粮,多余的粮食还可以出售。”作坊村村民陈义德说,过去坡地无法种粮,大家主要种植青花椒和桑树,但随着树木老化,收益也在逐年下降。得知能进行土地整治,陈义德毫不犹豫地砍掉老化树木,准备改种粮食作物。

经过整治,作坊村耕作时用上了农机。受访者供图
金沙江水“爬”上坡
金沙江畔的盐边县红格镇金沙村,目前已经完成672.15亩地的整治,其中包括水田170.745亩,旱地501.405亩。然而,在建设过程中,金沙村却遭遇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严重的工程性缺水。
尽管金沙村毗邻金沙江,但由于其地势远高于河床,山高水低的自然条件导致了“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
如何解决整治地块的农业灌溉供水?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提灌站项目配套而生。为了确保该项目科学选址、精准施工,盐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项目办的工作人员先后来金沙村已数十趟。
最终,建设方案敲定——提灌站项目新建高程分别为一级93米、二级261米的提灌站和7口蓄水池,能有效解决所有整治地块的用水问题。
如今,金沙江水逆流而上,被储存进蓄水池中。金沙村村民肖春勇打开水龙头,清澈的江水便沿着管道汹涌而出,奔向田地。肖春勇回忆说,过去他家100亩田地完全依赖自行搭建的抽水泵进行灌溉,每年这一项电费开销就高达上万元,“建了提灌站之后,这笔开销就节省下来购买农资了。”
同时,家里的20亩果树地也被肖春勇改耕,“已经种了一季番茄,卖了20多万元。”
如今,金沙村和美乡村融合发展的路径已清晰可见。金沙村党总支副书记石起兰介绍,村里正推行稻菜水果轮作,种一季水稻种一季蔬菜,还有望再种一季西瓜,“专家说这里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培育高品质西瓜。我们还可以配套发展乡村旅游,以后人们到红格来耍又多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