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北京报道

每年国家卫生健康委都组织开展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主要是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状况定期进行检查、检测、评价,目的是掌握职业病的发病情况、变化趋势和规律,有利于分析研判当前的工作形势和存在的风险,为国家制定职业病防治的策略、健全监管工作机制提供依据和支撑。
4月28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李军表示,近几年,经过努力,监测工作已经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对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重点职业病监测县区和所有职业病病种实现了全覆盖。
2024年,监测工作对近7万家用人单位的50万个重点岗位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现场检测,对500万名呼吸系统疾病就诊患者进行了尘肺病的筛查。此外,各地还组织对2400多万名劳动者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
从监测结果来看,工作场所的环境和条件正在逐步好转,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的意识也正在逐步增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反映职业病防治工作规范管理的相关指标,如用人单位要对职业病危害项目进行申报,申报的情况、还有日常监测的情况等指标都在持续改善。
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李军称,噪声超标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在矿山、机械制造业等行业的风险比较高,尘肺病、噪声聋这些传统职业病的防治任务仍然比较艰巨的。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职业健康保护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这些发现的问题,我们也是依法依规督促用人单位分类处置。”李军表示,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超标的问题,需要用人单位进一步加强治理,来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对发现的职业禁忌证,用人单位要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不得让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对发现的疑似职业病,用人单位要尽快组织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