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不烧纸,鲜花一捧寄相思......"4月1日清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黄土镇竹园村,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凉桥管理站58岁的护林员毛晓林挎着褪色的帆布包,背着磨得发亮的军用水壶,手持语音小喇叭循环播放着他参与录制的方言顺口溜。

护林员毛晓林(右三)和同事正在巡山。
"黑叶猴刚过去。"老毛用竹杖拨开茅草,踩着露珠走向深山,突然他看到枝丫上的黑色毛发,便掏出巡山日志记录。从20岁起,他已巡护山林38年,这里的山路他来回走了上万次,包里除了巡山日志,还有半块玉米粑。当天,他要开车翻越多座千米高山,排查清明祭扫可能带来的火灾隐患。

麻阳河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安康在新景镇蹲点调研森林防火工作。
在清明防火关键期,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以"护猴先锋"党建品牌为引领,以七项措施为抓手,筑牢节前防火墙。党委书记、局长吴安康带队深入3个县直部门22个乡镇19个村1个林场蹲点调研,党委班子与党员干部一道带头下沉一线,全员上线开展野外火源管控,开在巡护宣传教育,确保每个山头、每座坟头、每个蜂桶都有人盯防。

护林员正在使用无人机对偏远区域开展高频次巡飞。
“有‘科技队友’增援,现在巡山要轻松多了。”毛晓林所在的巡护队新增了无人机巡飞、热成像监测等科技装备,但老护林员的经验仍是宝贵财富,他能通过湿度、温度、风力预判火险等级,凭风向变化锁定隐患区域。
"现在巡山是'天地人'三网联动。"在麻阳河管理局,吴安康指着监测大屏介绍,启用红外热成像与光学成像技术,无人机对偏远区域开展高频次巡飞,能精准定位烟点热点;依托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发现异常可立即联动包片责任人实地核查,“空中巡护+地面监控+人员联动”的立体化防控大幅提升巡护效率。
麻阳河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已升至80%左右,黑叶猴种群增至550只左右。为了保护好黑叶猴的家园,58名护林员每月平均巡护山林22天。通过他们的巡护和宣传,林区群众防火意识显著提升。黄土镇竹园村养蜂大户杨胜强正用生态产业分红项目栽种防火的楠木林带,他说:"去年养蜂收入两万多元,搞好林子就是护好自己的钱包。"

护林员巡护宣传中。
织密森林火灾隐患排查网,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针对重点人群(聋哑、留守儿童、老人等)、重点位置(坟头、蜂桶)建立“一人一册”,确保责任到人;动态清查、更新防火物资储备,与派出所民警、应急干部、护林员组成联合巡查队;村口语音杆时时“唠叨”防火经,流动广播山歌版防火令,在祭祖点开展“鲜花换纸钱”,让防火意识入脑入心。

麻阳河保护区与黄土镇人民政府、派出所开展森林防火联防联控工作。
老护林同志的巡山帆布包渐渐被智能巡护终端取代,但他们包里的玉米粑香依旧会飘荡在麻阳河的山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施平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