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除了为新技术应用铺好收费路径外,今年以来,中央多个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正不断完善脑机接口产业全链条支持政策,促进我国脑机接口创新生态完善。
脑机接口(BCI)作为人工智能与脑科学交叉融合的新兴生命健康技术,已成为我国明确支持的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目前,中央和地方正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其从科研走向市场。
继国家医保局3月中旬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下称“试行指南”),为脑机接口新技术价格单独立项之后,脑机接口医疗服务收费“地方性政府指导价”近日首次出炉。
产业全链条支持政策也有望加速落地。3月底,国家药监局正式就“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 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公开征求意见,拟进一步优化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的审批程序。
湖北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
让瘫痪者行走、失语者“开口说话”,通过“意念”指挥机械……伴随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等领域研究深入,前述通过改变大脑的活动以缓解病征、恢复或改善大脑功能的“治疗型脑机接口”逐渐走向临床研究阶段,不仅用在神经功能缺陷譬如偏瘫、失语患者治疗方面,还在帕金森、癫痫、抑郁症等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潜在优势。
所谓脑机接口,即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连接的通路。大脑在思维活动时产生脑电波,脑机接口则通过识别脑电波特征直接读取大脑意图,将其转化为计算机指令,实现人与机器或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联通。该项技术具体可分为非侵入式和侵入式两类。
根据中国信通院近日在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发布的《脑机接口标准化路线图(2025年)》(下称“报告”),近二十年来,全球脑机接口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均随年增长,正处于成长期阶段。从2004年至2024年,全球已公开的脑机接口专利申请达4.3万件。
尽管创新研发成果不断涌现,但不可忽略的是,脑机接口技术仍然存在门槛高、研发投入周期长等特点。故而,如何为该项技术定价、“买单”,既关乎社会资本参与脑机接口基础研究的兴趣,也关乎脑机接口技术能否在成熟后快速实现临床推广,惠及民生。
3月1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前述试行指南,其中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价格单独立项,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等价格项目,脑机接口医疗收费将有规可依。这意味着,一旦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服务收费路径已经铺好。
仅半个月后,湖北省医保局于3月31日发布全国首个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
具体来说,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6552元/次,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3139元/次,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966元/次。
湖北省医保局称,前述价格是该局在对接试行指南,落实“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价格项目后,制定的政府指导价。项目价格为全省最高限价,不得上浮,下浮不限。此举为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政策保障,促进了高水平医疗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
国家医保局亦曾明确,在前述试行指南发布后,下一步将指导各省份医保局参考,结合实际做好对接落实,制定全省统一的价格基准,由具有价格管理权限的统筹地区对照全省价格基准,上下浮动确定实际执行的价格水平。
新产品审批有望进一步优化
除了为新技术应用铺好收费路径外,今年以来,中央多个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正不断完善脑机接口产业全链条支持政策,促进我国脑机接口创新生态完善。
据中国信通院在前述报告中的统计,中国脑机接口企业总量超过200家,其中,近七成脑机接口企业集聚在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几个省市。
今年1月,北京和上海先后发布面向未来五年的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两地行动方案均提出,加快软件算法和芯片等关键上游技术攻关、推动脑机接口产品化以及加速标准与检验体系建立完善,以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临床急需药品医疗器械审批上市。对医用机器人、脑机接口设备、放射性治疗设备、医学影像设备、创新中医诊疗设备等高端医疗装备和高端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予以优先审评审批。
3月中旬,在中办、国办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再次提及“脑机接口”。根据该文件,要加速推动脑机接口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开辟高成长性消费新赛道。
为进一步推动脑机接口产品技术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还在继续深入。
3月3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 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拟对“符合要求的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高端医疗器械继续实施创新特别审查,进一步明确创新审查标准、优化专家评审机制;并将强化标准引领创新,进一步完善高端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该征求意见稿还透露,国家药监局将“密切跟进产业发展”,定期向社会公布已批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清单。
具体到脑机接口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至少四方面支持内容:包括“优化特殊审批程序”,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支持政策,对依法作出附条件批准的高端医疗器械,探索附条件批准的具体要求;“持续健全标准体系”,加强增材制造用医用材料、脑机接口柔性电极、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材料等新型生物材料标准化研究;“进一步明晰注册审查要求”,研究人工智能、生物芯片等技术在生物材料医疗器械性能及安全性评价中应用;“推进监管科学研究”,推进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安全性有效性系统评价方法研究等监管科学体系建设重点项目,提前布局高端医疗器械监管科学项目研究,加强监管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