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实现诸多目标的“关键变量”。
蛇年春节以来,中国科技成果的“井喷”让科技创新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4月2日召开的山东省科技创新推进会,围绕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大会提出聚焦“八个生态”,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并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折射出大省矢志科技创新的决心。
如何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如何让现象级创新“横空出世”?争当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山东,又将为企业创新发展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成为独角兽企业热度最高的10省市之一
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等关键词高频闪现,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交流合作备受关注。
高分辨眼底三维影像医疗设备、“行者泰山”人形机器人……其间,更不乏“山东智造”的身影——呈现出沿海大省从传统工业基地向新质生产力策源地跃升的新面貌,以开放生态链接全球资源的新成效。
作为我国工业门类最全、经济总量稳居前三的经济大省,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
近年来,全省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省级科技经费均在140亿元以上;建成投用山东科技大市场,遴选“山东好成果”98项,有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在虚拟现实、集成电路等领域涌现出歌尔、天岳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提供了广阔空间。
这里科创资源丰富。拥有山东大学等各类高校150余所,崂山实验室及3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全省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35人,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168人。同时,山东也是全国职业教育高地,技能人才总量突破15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400万人。
这里科创潜力巨大。2024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万家,51家企业入选2024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16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235家。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显示,山东是独角兽企业热度最高的10个省市之一。

撬动更多研发机构、科技企业落地成长
科技创新生态是政府、企业、市场、产业、金融、人才、制度等融合发展的创新系统。在山东,这个系统正在被全面优化,以提供创新发展动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汇聚创新要素资源,推动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数据显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五年提高12.6个百分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突破3500亿元。在科技部发布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山东跃居全国第五。这片创新热土上,正生长出更多“从0到1”的突破,孕育着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动能。
以济南为例。作为省会城市,济南以优化创新生态圈为杠杆,撬动众多高层次研发机构、科技企业落地成长——
位于济南高新区的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发力腿足机器人的企业之一。“行者泰山”人形机器人开发48天实现落地行走,创造出业界人形机器人开发速度新纪录。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山东研究院的磁悬浮轴承技术团队刚刚突破“卡脖子”难题,就收到来自德国西门子的技术合作邀约。
在济南二机床生产车间,这里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一体式压铸零件高速、高效加工及紧固件装配生产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自主可控提供设备保障……
好成果的产生,离不开科技创新生态的孕育。近年来,济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济南创新能力在10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居第15位,被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认定为“科技强市”。

目光长远的山东还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加快培育济南空天信息、青岛人工智能、烟台东方航天港等未来产业集群。如今,一个个原创性、引领性技术助推科技自立自强,一片片拔地而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形成资源“强磁场”,齐鲁大地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强势推进。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看来,“科技创新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产业创新则是1到10。要想逾越两者之间的‘达尔文海’,一定要有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的共同支持。”
山东强化科技、教育、财政、人才、产业、金融等政策协同,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不断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拓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场景,是推动创新落地、释放经济潜力的关键环节。全省积极营造科技创新企业生态,创新成果转化更加高效,累计培育4100多个省级以上“四首”产品。接下来还将积极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高标准建设4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培育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以上,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以上,力争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瞪羚独角兽300家、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300家。

企业处于市场最前沿,对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需求最敏感、最迫切。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山东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过80%。全省还强化人才要素汇聚,各级人才工程中企业人才比例提升到50%左右;支持企业牵头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打通“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成果转化”全过程,对服务成效突出的省级中试基地,每年最高给予200万元奖补。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结合点。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创新平台筑峰增效行动,建立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全链条的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体系。接下来还将加大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对各类创新平台的稳定支持,简化项目申请、评审、立项的流程,探索直接委托重大平台实施的机制。
青年人才是当下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青年人才集聚齐鲁行动,加大留学人才、博士后等优秀人才引进力度,近三年年均集聚青年人才超80万人。今年,围绕进一步做好青年人才服务工作,将高水平推动济青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稳步提升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规模,科学增设和优化调整新职业职称等,更好引领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金融支撑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一环。山东以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活水”更多更快流向科技领域。今年2月末,全省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9.4%,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同比增长46.2%。接下来还将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链条多元化金融服务,巩固拓展金融生态链。比如,深入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打造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蛇年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对“加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作出系统安排,提出明确要求。4月2日上午,全省科技创新推进会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围绕科技创新政务生态等8个方面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推进重点任务落细落实,省科技厅还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科技创新企业生态、人才生态、金融生态、研发生态,分别制定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等4个配套文件。此外,还将出台文化与科技融合、脑机接口、量子科技3个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无缝对接。
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山东正努力打造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
到203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提升至3.2%,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全社会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蔚然成风,“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全面塑成,“创新无忧”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鲜明标识。
一流的生态,才能孕育生发出更多一流的技术。山东明确提出,将突出政务生态引领,聚焦人才引育服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金融支撑力度,着力打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同时还推出一系列真金白银的务实举措。比如,全面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集聚三大行动,特别是针对青年人才,为来鲁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7-15天免费住宿。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分档分类后补助政策,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补助500万元……
对大省而言,科技创新是实现“走在前、挑大梁”的“关键变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厚积薄发、掌握主动的山东正催动着更多创新创业“种子”破土成林。(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范俐鑫 摄影:张一)
来源:济南报业时政融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