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兼具自然与人文双重内涵。此时气候回暖、阳气升发,万物“吐故纳新”,人体也进入新陈代谢旺盛的时节。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主任中医师李研提示,清明养生需顺应“天清地明”的自然规律,以疏肝健脾、祛湿防病为核心,兼顾情志调摄与饮食起居。
一、疏肝健脾,升发阳气
春季五行属木,与肝相应。清明时节肝气达到最旺,若疏泄不畅,易引发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导致情绪烦躁、失眠多梦、血压升高等问题。同时,肝木过旺易克脾土,影响脾胃运化,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因此,清明养生的首要任务是疏肝健脾,升发阳气。
调养建议:
1. 饮食柔肝:多食荠菜、菠菜、山药、枸杞等绿色蔬菜和养肝之品。荠菜粥(荠菜+粳米)能清肝泻火、润肠通便;决明菊花粥(决明子+菊花+大米)可平肝明目,适合高血压患者。
2. 情志调摄:避免情绪波动,通过踏青、郊游、冥想等方式疏解压力。中医认为“肝主怒”,保持心态平和有助于肝气条达。
3. 穴位按摩:常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合谷穴(手背虎口处)以疏肝理气,或艾灸气海穴(脐下1.5寸)以培补元气。
二、祛湿防病,补益肺气
清明多雨潮湿,湿邪易困阻脾胃,引发头身困重、关节酸痛等症状。此外,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增多,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中医主张“未病先防”,此时需注重祛湿健脾与肺气养护。
调养建议:
1. 食疗祛湿:薏仁芡实排骨汤(薏仁+芡实+排骨)健脾利湿;赤小豆山药粥可祛湿补脾。避免肥甘厚味,减少海鲜、羊肉等发物摄入。
2. 防湿保暖:雨天外出注意防潮,避免淋雨;居室保持通风干燥,可用艾叶熏蒸祛除湿气。
3. 护肺防敏:过敏体质者外出佩戴口罩,日常可饮用双花茶(玫瑰花+凌霄花+茯苓)以健脾疏肝、增强免疫力。
三、起居运动,顺应自然
《黄帝内经》强调“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清明时节应调整作息以顺应阳气升发之势。赖床易致阳气郁滞,引发头昏目眩;过度熬夜则耗伤阴血,需保持规律作息。
调养建议:
1. 晨起锻炼:选择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流通。老年人宜在日出后活动,避免清晨寒湿侵袭。
2. 衣着宽松:穿棉质透气衣物,避免紧身束缚阻碍阳气升发;注意“春捂”,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防范感冒。
3. 踏青养阳:郊外散步可吸纳自然清气,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缓解“春困”。
四、情志养生,平衡身心
清明扫墓祭祖易引发哀思,中医认为“悲忧伤肺”,过度悲伤会耗散肺气,影响免疫力。此时需平衡情绪,通过适度宣泄与积极调节维持心理平衡。
调养建议:
1. 宣泄有度:哭泣可排解不良情绪,但需避免长时间沉浸悲伤,可通过与亲友倾诉转移注意力。
2. 音乐疗法:聆听角调式音乐(如《胡笳十八拍》)或宫调式音乐(如《春江花月夜》),分别对应疏肝与健脾。
3. 芳香疗法:佩戴菊花、茉莉香囊,或熏燃艾草、檀香,以芳香化浊、宁心安神。
五、饮食禁忌与特殊人群调护
清明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燥热之物(如辣椒、羊肉),以免助火伤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注意:
1. 低盐低脂:减少腌制食品,多食芹菜、黑木耳等降压食材。
2. 避免过劳:扫墓时量力而行,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丹参滴丸。
3. 药膳调理:推荐菊花决明子茶(菊花+决明子+枸杞)辅助降压;糖尿病患者可用山药南瓜粥替代精制主食。
结语
清明养生,重在“清”字——清肝火、祛湿浊、调情志。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的综合调理,可助人体顺应自然,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状态。正如《素问》所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掌握节气规律,方能收获健康生机。
【本期专家】

李研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 主任中医师
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专业
擅长领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8年,在肝病的预防、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很深的造诣,对脂肪肝、各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腹水、黄疸等肝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医治疗急性突发传染病,尤其是新冠肺炎治疗,坚持一线工作,应用中医辨证论治,一人一策,个体用药,取得很好疗效。对于失眠、咳嗽、腹泻、腹胀、消化不良、肝郁、眩晕、月经不调、多汗、不孕不育等内科杂证,也有较好疗效。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常务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专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荣获沈阳市中医工作先进个人、沈阳市优秀青年中医师荣誉称号。
来源: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