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在先秦时期,它被称为“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
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做“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在魏晋南北朝时,正月初一被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
而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
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然而,在辛亥革 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于是公历的1月1日被定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被改为称为“春节”。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唐·孟浩然《田家元旦》
释义:昨夜星辰北斗已转向北方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从今天早晨开始新的一年已经来了。我虽然年纪大了,没有了官职的收入,我开始为农田的收成忧虑。我走进田野和农夫交谈,扛着锄头跟随牧童。农民们都在预测今年的气候,都说着今年会有个好收成。
在新年的第 一天,孟浩然并没有因为没有了官职没有了收入而沮丧,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田野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和希望。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 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孔尚任《甲午元旦》
释义:稀疏的白发已不满头顶,围炉守岁竟至彻夜不眠。剪去烛花催促着喝完消夜的酒,倾尽所有用来买 春钱。听爆竹声声好像自己的童心仍在,看到更换桃符却有偏老的感觉。鼓角声中梅花盛开又增添了一岁,五更时分欢笑着拜新年。
在新年第 一天,诗人既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也欣喜于新年的到来。
尽管年岁已高,但童心未泯,依然对新年充满期待。

接得灶神天未晓,爆仗声喧,
催要开门早。新画钟馗先挂了,
大红春帖销金好。苍术堆炉香气绕,
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
烧过纸灰都不扫,日斜人醉和衣倒。
明·沈宣《蝶恋花·元旦》
释义:天还未亮就迎来了灶 神,爆竹声声催促着人们早早开门。新画的钟馗像已经挂起,大红的春帖金光闪闪,分外耀眼。苍术堆在炉中,香气缭绕,黄纸神牌上写着天尊的名号。烧过的纸灰都未及清扫,太阳已经西斜,人们醉酒后和衣而倒,沉浸在欢乐之中。
在新年的第 一天,诗人被元旦的喜庆氛围所感 染,沉浸在欢乐之中。

缥缈初闻寺阁钟,霏微零雨兆年丰。
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
春枕方浓从卖困,社醅虽美倦治聋。
从今万事俱抛掷,且作人间百岁翁。
宋·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释义:听到寺阁钟声缥缈悠扬,细雨飘落预示着丰年。家家户户传来椒酒的欢声,门前桃符在晴朗的天色中更显鲜艳。春眠正酣,即使有人叫卖也懒得起床,社酒虽美,却无心品尝以治耳聋。从今以后,将万事抛掷一旁,只作人间长寿的老翁。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新年的喜悦和对生活的满足。他向往着岁月静好、家庭和睦、生活美满的境界,并借元旦之际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画角声中旧岁除,新年喜气满屠苏。
阳和忽转冰霜后,元气更如天地初。
晚色催诗归草梦,春 光随笔上桃符。
闭门贺客相过少,静对梅花自看书。
宋·真山民《岁朝》
释义:在画角声中送走了旧岁,新年喜气洋溢在屠苏酒中。阳光和煦,忽然转暖在冰霜之后,元气恢复如天地初开之时。晚色催人作诗,回到梦中的草原,春 光随笔尖流淌,描绘在桃符之上。闭门谢客,相互往来稀 少,静对梅花,独自看书。
新年是万物复苏、元气恢复的好时机,应该珍惜并好好把握。
新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和不快,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