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再谈无为。
通勤路上读伍尔夫夫人的日记,有时会欲望缠心,什么欲望呢?想读快一些,想抓紧把那本书读完,结果状态反而很差,也无法沉浸地读,陷入浑浑噩噩之中。
想起木心先生所说,无为是一种为,不是一种无。脑海中浮现另一句话,让一切自然地发生。
人活着,要是从得失的角度来说,总要得些什么。读完那本书是一种得,在有限的时间多读一些书多做一些事是一种得,这样的“得”往往是一般人所追求的。
今天我想谈另一种得,转换一种视角来想,想什么呢?想的是,读书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除了达成目标,除了得到那个目标,还有一样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得到一种良好的状态。我指的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内心的平静。
这个视角抓换,我觉得是一种解释无为的新视角,所以记录下来。这样想以后,觉得很有意思,心里无比轻松。就是说,不管读多少都没关系,那一刻已经有所得,而且那种得是持续不断生发的,即内心的平静或非内耗的状态。
02
如果再要说的话,就是,人如果无法让身心处于放松的状态,做任何事都无法真正投入,也不会有什么创造力。做一件事,总想着怎么快速地完成,而不是更好地完成,就会心生敷衍,匆匆干完了事。
就好像走路,如果着急忙慌,身体不是往左斜就是往右倾,力气都浪费在多余的动作,怎么能更好地往前走呢?
如果沉下心,不急功近利,就能充分调动身心的每一分能量,更加全面地分析当前的问题,往往效率和效果更好。
总结来说,就是,人在决定做一件事之前,首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彻底放松。然后再回过头出发去做那件事。其好处,上面已经说过了。
03
那么,回到无为。为什么木心先生说“无为是一种为,不是一种无”呢?
我以为,无为即是无欲无求。欲是什么?求又是什么?
试着解读一下,比如我们做事,不管什么事吧,有一个目标。是的,当然,不管做任何事总要有个目标。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就不知道往哪儿走?无欲无求,并不是说,就不追求了,完全摆烂,老子不会教人摆烂。
那么继续,我们有一个目标,这是一个前提。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走到那个目标?这个问题是,我们的目光应该专注在什么地方?有人说,当然专注于目标。有人这句话,我以为百分之八十是错的,百分至二十是对的。
你看啊,目标已经定好,上面已经说过了,甚至路线都规划好了,就没有必要总是盯着那个目标。接下来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走。当然,在走的过程,也要时不时地抬头看一下目标,避免走偏路线,但更重要的还是走。
如果眼睛一直盯着那个目标,一是看不清眼前的路,容易摔倒。如果太专注在目标上,肯定会摔倒,几乎必然。二是浪费精神在无效的虚耗,甚至会全然浪费。
04
就像读书,总是要往后翻看还剩下多少,心思完全不在书上,翻来翻去的时间都浪费掉了。
还像小时候,母亲在灶台上蒸肉包子,心急嘴馋的孩子总忍不住伸手掀锅盖看熟了没有,一分钟掀十来次。然后,母亲会说,滚一边儿去,别掀了,都漏了气了。
说到这儿就知道,欲是“总按捺不住地看还有多少路啊”的感觉,求是那种“总心急火燎地想怎么还没到啊”的感觉。
我想,无欲无求还要加上两个字“无欲无求地为”,即是无为。无为绝非消极,而是绝对的积极,也是绝佳的状态。
管它什么时候到,走就是了,走着走着,自然就到了。
